滇池生态所工作人员何风根据以往的情况判断,7月份进入蓝藻大规模爆发期受水质、风力风向和湖流影响,蓝藻严重聚集区主要在滇池北部水域。
截止到2006年,耗时14年的滇池治理行动,累计耗资45.5亿元。“十一五”期间,国家将投入92亿治理滇池,目前已完成投资29.7亿元人民币。经过数年的努力,滇池治理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,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。
如此的困境,早已不是孤立的现象,十年治淮不见成效及其新产生的社会负面影响即可说明这一点。
蓝藻,又称蓝细菌,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光合自养生物,当中包括发菜、螺旋藻等生物。虽然传统上归于藻类,但近期发现因为没有细胞核等等,与细菌非常接近,因此现时已被归入细菌域。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,这类生物发展了一套独特的形态和生理生化机制,能够在各种不同生境包括极端恶劣环境中生衍。在环境条件适宜时,某些蓝藻能快速生长,当达到一定生物量时,这些藻类在水体表层大量聚集,形成肉眼可见的藻类聚集体,即蓝藻水华。
蓝藻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繁殖,在河流、湖泊或者海洋水面形成可见的水华,造成河流、湖泊或者海洋的水中缺氧。水里严重缺氧会使大量鱼类和其他水生物死亡,影响了湖泊的正常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,周边的渔民也因此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。
某些藻类本身含有的藻毒素会危及我们的饮水安全。2007年,太湖大规模爆发蓝藻,无锡市自来水供应受到严重影响,一时间无锡超市的纯净水被抢购一空。当时,太湖的氮、磷化学成分过半来自化学农业污染;此外,云南滇池的营养污染物,过半也是来自化肥。
蓝菌的微囊藻毒素有非常强的毒性,可能会严重损害肝脏,引致肝癌。1996至1999年,美国俄勒冈健康部门曾对市面上87种蓝菌及螺旋藻保健食品进行测试,发现竟有85种保健食品均含有微囊藻毒素。
7月,安徽巢湖、云南滇池,触目惊心的蓝藻又来了。众多研究认为,治污体制不改,花更多的钱可能也是枉然——从两院院士,到世界银行,都在寻找中国污水治理的破解之道。阅读全文
进入7月,巢湖西半湖蓝藻出现较大面积集聚,气象卫星最新遥感图片显示,3处较大的蓝藻集聚面积就约达33平方公里。[详细]